《比意义》评课稿15篇(优选)

博学站 人气:1.07W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意义》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比意义》评课稿15篇(优选)

《比意义》评课稿1

一、新理念──重新定位教学的起点。

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们通常都是从测量和计算引入,不能用整数表示结果的能够用分数表示。这样的教学是直接揭示了分数的产生,与小数的意义类似,并无多大新意,也不利于激发思维的矛盾冲突。而本次说课有两位教师的设计与众不一样,他们将学生置于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在唤醒已知的同时产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皮芳喜教师:出示1个苹果,用几表示?再出示8个苹果,用几表示?还能用1表示吗?当学生自信满满地说不能时,教师利用课件显示托盘,8个苹果就成为了一个整体。此刻能用1表示了吗?1在生活中还能表示什么?学生顿悟,举出很多例子。这样既初步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又沟通了分数与整数的联系,孕伏了分数产生的必然性。

杨丹教师:从单位这一关键词入手,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1个苹果和多个苹果,直观地认识到:无论把什么看作1,只要包括几个这样的1,就能够用几来表示。再出示34个苹果,引导学生交流:同样都是苹果,为什么刚才都用整数来表示,而此刻却选择了分数?使学生体会到不满1的能够用分数来表示。继而结合其他图形,让学生涂色表示出34。提问学生:为什么图形不一样,却都能表示出34呢?这样的教学,既逐步丰富了对单位1的理解,又便于揭示分数共同的本质属性。

二、新技术──发挥电子白板的功效。

基于电子白板和网络环境的教学,必须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运用,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次说课中,有不少教师都注意开发并向学生供给丰富的学习资源,进取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如卢傲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涂色、遮屏等功能,让学生看图表示分数,根据给出的分数和露出的根数猜小棒的总根数等,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练习过程中,体验思维的力量,享受创造的欢乐。尤其是最终一道开放题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表示分数,学生能够实现人机互动,在电脑上利用画图软件进行操作,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解答,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强化了数形结合。

又如温世明教师在教学分数的产生时,经过让学生上网查阅分数走过的历史,提出对分数表现形式的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分数的意义。在后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三次讨论分苹果时小明为什么不高兴?明确分的过程中要关注:是否平均分了?平均分成了几份?有这样的几份?这三方面的资料。继而解决课始提出的疑问:为什么世界各国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这种形式表示分数。不仅仅加深了对分数各部分意义的理解,也初步感知了分数的意义。

三、新方法──在实践中建构数学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数学概念成为数学大厦的.坚固基石。所以,教师们没有拘泥于课本上有限的素材,进取拓展学习资源,同时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如皮芳喜教师先出示14让学生说说表示什么,回顾原有的表述方法: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能够用分数表示。然后启发学生思考:14还能够怎样理解?你还能用别的图表示出14吗?越有创意越好。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还能够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是14。进而修正、完善分数的意义。这就使学生经历了概念螺旋上升的过程,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又如欧阳文杰教师巧妙设计了一道为分数13配图的趣味题,提出要求:配出1幅的是达标,2幅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在学生充分展示的基础上,引导思考:同是分数13,为什么能画出这么多不一样的作品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这个环节学生不仅仅感兴趣,并且促进了对分数意义的深入思考。

总之,《分数的意义》虽然是个老资料,但我们依然能够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运用新技术、探索新方法,孜孜以求到达更优的教学效果。

《比意义》评课稿2

教者能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站在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学习活动。教者带着学生复习了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个数之间的两种关系,这时再这样引导,会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内在需要。“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丰富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易于接受和理解新知识。这节课的`教学中,教者选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学习的兴趣很浓厚。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教者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这样的设计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教者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另外,教者对教材把握比较到位,在这部分内容中,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教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

《比意义》评课稿3

今天上午听了是老师的《比例的意义》一课,感觉这是一堂轻松自然、扎实有效的一堂课。整节课,教师导得自然,学生学得主动。可见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之娴熟。主要有以下几点印象深刻的地方:

1、各环节的命名每次听课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思维。如:“展示小组风采”、“辩是非,展口才”“回头一看,我想说”等等。

2、情景创设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了比的知识,另一个方面很自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这里,教师的一个启发还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连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3、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运用自如,教师给小组和个人都创设了竞争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的培养。“辩是非,展口才”一环节,学生说出的理由后,教师再将理由简明的呈现出来,给学生更深的印象。

5、练习设计很有层次。将本课难点和学生易混易错的地方呈现出来,并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学生学得特别扎实。

商讨的地方:比例的定义表达是否有点欠妥。

《比意义》评课稿4

最近听了一节《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感触很深,综观全课,毫无造作,平凡中暗藏玄机,细微处体会数学课的真谛。整堂课一环紧扣一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实在。仔细回味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简简单单教数学、轻轻松松学数学的教学氛围。

一、走进灵动空间,静待花开。

教师出示3支白色粉笔,2支蓝色粉笔,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描述他们的关系,复习两数的关系可以用倍、分数表示,并引出百分数。然后分享前置性作业: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选择其中一条,说出百分数在这句话中表示的意思,从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学生举例,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应用于数学。

二、体验灵动世界,聆听花开。

教师抛出问题1: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

问题2: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老师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为该课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整节课老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小组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飞扬灵活智慧,配其花开。

在丰富的数学现实中学习数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老师故意创设百分数的`情境,如“在比一比谁写得快”的练习中,给你一定时间看你能写出几个百分数,结合题目完成的情况,宋老师让学生回答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多少等,让学生用百分数来表示所写的百分数,进一步理解百分数意义。

四、描绘灵动色彩,欣赏花开。

整个环节教师紧紧抓住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有如一根线贯穿全课。从课堂的练习中我们更加感受到老师对教材深度把握之到位,对学生情况了解之透彻,对练习设计之用心,练习中体会出实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而且,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能够较好地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2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比意义》评课稿5

陈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习”采用了平台互动课型进行授课,先后搭建了两个多向度的合作平台进行教学:第一个平台是前置性平台,让孩子利用课下合作完成对整单元总体知识的回顾,完成了学习卡,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第二个平台即引导学生针对自习喜欢的某一部分知识进行再次整理,使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就本节课来说,我认为优点有: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二、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习惯。

《比意义》评课稿6

在学校教坛新秀的评选过程时,沈老师来我们班上了一堂“倒数的认识”。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这节课上学生学得很开心,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前谈话时,沈老师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我和谁互为好朋友。这样轻松的谈话为本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知识的相互依存关系。

整堂课中,沈老师较多的地方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来理解倒数的意义和学习倒数的正确表述,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新理念。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见解,并适时作好点评,很好地处理好扶和放之间的关系。

另外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沈老师在整堂课上始终把学生的'主意力吸引住,每个学生都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看得出每个学生都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而想到自己的课堂上总有几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扯着嗓子也无济于事,经常令我生气。

整堂课上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沈老师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再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进行了讨论,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最后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这个结果的出现,远远比我扯着嗓子告诉他们,让学生能接受的效果要好的多。

总之,本节课是非常成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此为榜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比意义》评课稿7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关自然数、除尽、整除、约数、倍数等概念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以后学习质数、合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以及将来中学里学习因式分解做好准备。

张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力求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特点,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除尽、除不尽、整除、约数、倍数等有关概念的意义,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归纳整除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归纳比较整除算式的`特点;

在深化理解时,通过填空、判断、游戏等灵活、有趣、多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另外,课尾的数学游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让学生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又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约数、倍数等概念,如果能进一步加以升华,归纳得出: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所有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那将更好。

此外,提供若干个算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分类时,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揭示概念含义应讲究严谨,比如仅仅出示91÷42=2----7、320÷6=53----2就揭示这叫不能除尽,那么像47÷2=23----1是不是也叫除尽呢?学生必然含糊不清。

还有,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若能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归纳总结,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比意义》评课稿8

刘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比的意义。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比同哪些知识有联系?怎样读写比?比有什么用处?怎样求比值?知识点很多,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一节课。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1、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教师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处理这些事实,感受到所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而且就出现自己身边的事物中。变单纯的课本例题呈现方式为创设生活化的应用情境,教者课前通过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例题的呈现形式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探索提供条件。

2、教学过程体现了三个字及细、透、广;三个方面分别为一是教者挖掘教材的广,二是例题的讲解的透,三是练习设计的多样性;这节课教学内容多,但教者能准确把握教材,环环紧扣,逐一解决教学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没有遗忘;在练习上题型设计多样,由浅入深,尤其是练习题中表格的设计,体现了新旧教材的.结合,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比与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及六年级学生人数的比等,体现了教者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挖掘的深度。

3、关注学生整体的教学活动状况。不但重求知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而且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

总之,这节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应用意识”,课上得生动活泼。

比意义评课稿7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比意义》评课稿9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方程的意义》一课。由于长年和李老师在同一个组备课,人又年轻、好学、好钻。这一节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二课时《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抓住了重点、难点。

三、教具

教具准备充分,课件设计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

新授环节充分利用教学实物的作用导入新课。从认识天平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天平的状态与等式(不等式)的关系。然后利用天平称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然后往空杯中加水,这时天平向左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怎么表示水的质量,引起学生回忆旧知,用字母(x、a)代替。得到不等式100+ x>100。接着提问要想称出水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砝码。从而得到不等式100+ x>200。让学生感受到加100G砝码仍然没有使天平平衡。继续加砝码。得到100+ x<300。天平向右侧倾斜。引起学生的思考。砝码加多了,应该加一个小一点的砝码。从而得到100+ x=250。称出了水的质量。得出这些式子后,老师继续提问,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而非老师的想法进行分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意识到这些式子可以按有没有等号,有没有未知数进行分类。接着老师并没有直接拿出方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自己写式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员写出的式子再进行分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然后老师用集合的形式列举出这些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式子。让学生初步感知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体会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紧接着老师反扣概念,进一步强化方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是否含有未知数,二是是否是等式。

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XXX老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还很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的练习设计很有意义,为学生更好的巩固方程的意义很有帮助。如练习设计紧密联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几方面来练习,学生从中更深刻的理解方程的意义。

五、最后提几点不足之处

1、方程的左右两边应该以学生的方向为准。

2、后面几题练习有点难,导致时间不够,因为在小学阶段这一课时,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在知识上,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所以我的感觉有点急功近利。

3、没有进行课后小结。

《比意义》评课稿10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10

这次教研组活动以“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概念课的教学。《〈课程纲要〉解读》中指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我认为“先学后导”是一个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动态过程,不单体现在课堂,也应体现在课外,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它的目标指向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陈瑞省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新型课堂的魅力,充分利用先学后导的课堂模式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中,陈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

首先,陈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小组课前整理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通过课前搜索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信心十足。陈老师在第一个学生发言后及时补充:“汇报时,尽量跟前一位同学不一样。”这样,避免了学生重复叙述,提高了课堂效率。陈老师在这一环节后,肯定了学生介绍的精彩,类型的多样,对于未出示的资料在课后再进行交流。

这节课最精彩的是在探索分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需解决的两大问题。陈老师展现了不同的学具,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陈老师从建构四分之三的意义中让学生用材料分一分表示四分之三,然后再小组汇报,引出有5种东西为什么最后的结果都可以用四分之三来表示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从而概括单位“1”,举例单位“1”。通过四分之三这个特例到其他分数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说出理解中什么叫分数,然后和课本中的什么叫分数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陈瑞省老师“放得出去收得回来”的扎实的数学教学功底让我们敬佩;他现手拈来的幽默,关键的导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开放的空间里思索,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节课的所有任务。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11

优点一:课堂伊始,崔老师轻松的让学生知道了“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指一些物体;用查预习,我争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义,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优点二: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建议:这里1/4的表达方式多数学生用的是长方形纸,这里教师在安排预习时是否可以更细致一些,如:12个圆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圆的1/4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再一次明白单位“1”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由于崔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崔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自主学习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比意义》评课稿11

每次听了李娜教师的课以后,都会给我带来一种很享受的感觉。在她的课堂上,教师从来都是微笑教学,从始而终学生都在一种很简便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这也是我在她的课堂上的最大收获。

1、围绕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习活动。

教学中,围绕重点、难点组织学习活动是帮忙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重、难点资料展开的:从“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求其中的一份”到“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求其中的一份”,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把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然后让学生看图找分数,列出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的情景,认识抽象单位“1”,构建出了分数意义的模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我的话说出分数的意义。

2、课堂上的巩固练习,李教师很注重层次,使学生人人有收获。李教师的板书很整齐,一步一步,层层递进,最终把分数的意义补充完成,使得这堂课层次更加地分明。

3、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很精炼,每一个环节的衔接,经过教师的生动描述听起来是那么自然,并且在学习新知时、做练习时,无不与生活联系紧密,从刚开始的说一不二游戏,到练习时写给表哥的一封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很好地体现了本次的教学活动主题。

提议:

再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的环节就更完美了。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集合17

这次教研组活动以“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概念课的教学。《〈课程纲要〉解读》中指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我认为“先学后导”是一个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动态过程,不单体现在课堂,也应体现在课外,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它的目标指向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陈瑞省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新型课堂的魅力,充分利用先学后导的课堂模式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中,陈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

首先,陈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小组课前整理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通过课前搜索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信心十足。陈老师在第一个学生发言后及时补充:“汇报时,尽量跟前一位同学不一样。”这样,避免了学生重复叙述,提高了课堂效率。陈老师在这一环节后,肯定了学生介绍的精彩,类型的多样,对于未出示的资料在课后再进行交流。

这节课最精彩的是在探索分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需解决的两大问题。陈老师展现了不同的学具,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陈老师从建构四分之三的意义中让学生用材料分一分表示四分之三,然后再小组汇报,引出有5种东西为什么最后的结果都可以用四分之三来表示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从而概括单位“1”,举例单位“1”。通过四分之三这个特例到其他分数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说出理解中什么叫分数,然后和课本中的什么叫分数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陈瑞省老师“放得出去收得回来”的扎实的数学教学功底让我们敬佩;他现手拈来的幽默,关键的导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开放的空间里思索,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节课的所有任务。

《比意义》评课稿12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其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朱教师从数字1开始,问:你会用1来表示数量吗?到把3只桃子也用1表示,怎样做?更多的桃子呢?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桃子个数的变化都能够用1来表示,说明这个“1”很特殊,由此引入新课。之后让学生经过画图表示四分之三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体会、领悟单位“1”,总结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能够看做单位“1”,我们都是在把单位“1”平均分。最终经过四幅图、九分之三、若干份之三、九分之几、几分之几让学生充分交流,适当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时,教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意义。在分数单位的教学中,朱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分数单位,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分子都是让学生在自主发现中找到找准分数单位的.准确方法,即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数单位由分母决定的。整个新授过程,朱教师扎实高效地推进教学,不断经过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朱教师设计了精练、适当的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在不一样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习题中的两次提问,一是: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的个数不一样?二是:同一个点,为什么能够用不一样的分数表示?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建构起到了催化作用。

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朱教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整节课简便、流畅,值得我学习。

《比意义》评课稿13

朱老师的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学习目的明确。活动中,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适时点拨,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小组汇报创造的分数时,教师也相机引导、启发,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节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朱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和举例来理解,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朱老师通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1”,着重体会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情况。紧接着引导学生找一找,想一想,动手圈一圈,写出找到的分数。整个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朱老师注意以兴趣引路,通过情境创设,层层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适时安排讨论,议辩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朱老师的教学节奏紧凑,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学语言简洁明了。 总的来说,这堂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体现了新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

《比意义》评课稿14

周二,海门市骨干教师考核中樊教师和黄教师借我们班的孩子上了《分数的意义》一课,以下是我听了他们的课后的一些随想。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分两次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资料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教学时他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激活学生原有经验,为学习分数的意义供给支架。

课始,经过精心设计的预习作业,经过简短的师生对话,摸清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找准了教学的现实起点。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供给了有力的支撑。

2、安排交流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分数

单位“1”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他们都从例题出发,经过充分的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我对分数的直观感受。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更完善了,然后逐渐得出了分数的`意义,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3、在反思中体会,在体会中明确概念。

两位教师在教学中经过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练一练、猜一猜,为学生供给了高频率、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时体验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在学生对分数构成了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过问题及板书的引导,及时让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但个人认为,有一些地方还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

《比意义》评课稿15

范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数形结合来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从而教学小数的意义。

一、根据阴影部分引出分数和小数

一般的小数引出,总是以价格为媒介,利用学生熟悉的标签导入,而范老师直接利用

好朋友—正方形,其中的阴影部分来导入。一方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起点的正确估计,另一方面让学生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二、充分利用百格图教学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范老师将6个百格图分成两列,分别为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在教学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这些分数小数是如何产生的,再根据板书提问:同一阴影,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领会到,通过同桌讨论方式得出:一个小数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份,两位小数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0份,更让人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好处。

三、利用长方形分割和想象教学多位数,体现无限思想

在教学多位小数时,范老师利用长方形进行教学。让孩子突破正方形的局限,体会到任何一个图形都可以成为单位“1”。另外利用想象找到万分之一时,老师并没有分割,而是直接让孩子写出小数,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想象也不是凭空的,而是在千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只要把百分之一再分割找出十分之一就是千分之一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个点的教学才有后面的五位小数、六位小数,让孩子体会到无限的思想,最后小结出小数的意义,提到省略号的作用,也显得水到渠成。

四、利用线段图巩固练习

在练习的层次上,范老师也精心设计。首先是基础练习,然后在线段图上表示出小数,在线段图出示的时候,范老师是以题组形式出现,先是用单位“1”,再用具体量1米,最后是比较难得0.1中找小数。这组练习既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体现出了思维价值。如果用上进率可能更利于后面的单位化聚。

五、利用多个正方形渗透带小数

最后的正方形图,第一次出现渗透了小数加法的思想,第二次则渗透了带小数。在前面的教学中出现的都为纯小数,利用图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带小数,利于今后的教学。

这节课过程清晰,从导入、新授到练习都显得很有整体性,数形结合的方式更适合中段孩子从形象思维导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得整节课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上的更有“数学味”。但是在教学千分之一时好像开始说成“0.01”,有些口误;小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可适当在练习中体现;另外在体现无限思想时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更利于孩子体会数的大小。当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取舍之间还应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而定。

TAGS:优选 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