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博学站 人气:2.58W

数学课堂方法一

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家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可见成功的体验不仅是培养学习的催化剂,更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有力保证。小学生具有好强、爱表现自己才能、爱无拘无束的展示自我这一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努力创造机会,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我能行”学习心理,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勇气,善于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转化为更强的内在动力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我出示了一道题:在一个农场里,有一群鸡和兔,共有100条腿,36个头,同学们,你知道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吗?在介绍了该题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鸡兔问题”之后,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发现。

几分钟过后,有一位学生举手了,我示意让他回答。生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我给这群小动物喊口令:‘鸡不动,兔子起立!’”顿时,教室里一片笑声,一阵活跃。待安静下来,这位学生继续说:“这样它们都只有两条腿在地面上了,就得到72条腿(2×36)了,那么从少了的28条腿我们就可以知道兔子是28÷2=14只……”我问道:“你为什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能告诉大家吗?”“我让兔子起立,实际上是将兔子的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鸡的腿一起计算,一部分单独计算,抓住这个关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他同学听后都鼓起了掌。在学生精彩的回答之后,我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这题还有其它解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这更激发了他们想获得成功的欲望。有些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有些学生干脆走下位开始大声争论;没过多久,有一位学生说:“我们可以假设鸡有4条腿,那么,鸡和兔一共有144条腿……,也一样可以算出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课堂上又响起了一阵掌声)

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创新思维。

《数学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企业参观、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例如,在教学“比例”这一课前,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办法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生有的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旗杆量……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当学生学习了“比例”这一单元后,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用“量杆子的影子”的办法来求得旗杆的高度。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碰到了新的问题:在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可以用竖杆子的方法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果碰到阴天,没有“杆子的影子”,又该怎么办呢?于是学生又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探索,终于有学生想出了用“镜子放在地上照”的办法。具体是这样的:将一面镜子放在地上适当的地方,镜面朝上。测量人直立,眼望镜面,在旗杆根部与镜子的连线上慢慢后退,直到能在镜子里看到旗杆的顶端时站住。这时,只要量出旗杆根部到镜子的距离、镜子与测量者间的距离、测量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这样,通过“开放”课堂,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数学课堂方法二

富有新意的教具使用

1、教具的使用可以出其不意,旧物新用。许多教师都曾经抱怨教具的制作很困难,而且每一堂课更新教具的费用也不菲。那么怎么样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又做出极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具呢,出其不意的旧物新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将已经使用过的教具进行改造和一些重组,然后做成新课程中可以用到的新教具。

2、让学生自己准备教具也是一个掌握课堂的很好方式,有一些很简单的小道具,可以交给学生课下先做好准备,如果由学生自己进行教具的准备,上课的时候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们有更高的参与性,也能让他们有课堂主人翁的感受。从而很好地把握课堂的质量。

良好的互动和提问环节设置

1、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很多教师在做课堂解说的时候都提到,要让学生参与课堂,但是常常有人认为,让学生参与课堂,仅仅是课堂中的活动和回答问题就够了,实际上参与两字远远比这样宽泛的多。举个例子,一堂优秀的数学课,结束后学生有哪些收获,孩子们得到了什么样的感悟,教师有没有在自己进行课堂总结之余,留下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知识整理。

2、使用发散性的提问方式。提问是好的课堂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则关系到整个课堂的精彩度。其中有一个关键点要注意,就是发散性提问。所谓发散性提问就是问题的答案是灵活的,留下思维空间给所有学生,让孩子们用全面和宽泛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也保护了小学生们的课堂热情力。

数学课堂方法三

一、寓数学于故事中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趣味不能少,而故事教学正好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以小故事贯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笔者在讲授《大于号与小于号》时,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数学王国比较混乱。0~9十个兄弟不仅在王国称霸,而且彼此吹嘘自己的本领大。数学天使看到这种情况很生气,派“>”“<”和“=”三个小天使到数学王国建立次序,避免混乱。“=”笑着说:“我们是天使派来帮你们治理国家的法官。我是等于号,这两位分别是大于号和小于号,它们开口朝谁,谁就大;它们尖尖朝谁,谁就小”。0~9十个兄弟听说它们是天使派来的法官,就乖乖地服从了“>”“<”和“=”的命令。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对“>”“<”区分得很清楚。

二、寓数学于操作中

数学知识比较灵活,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他们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画一画、摸一摸,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

比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为了让学生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可以启发学生说说教室中哪些物体属于什么图形,让学生对要学的图形有所感知,然后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充分认识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再进一步利用各种图形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可拼成圣诞树、小鱼、房子……这样,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寓数学于儿歌中

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因为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会使儿童的思维活动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

如,初学11~20各数,难点在于建立数位的概念,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一年级的小朋友对这一概念比较难理解,往往会把十一写成101。为了克服这个难点,笔者就把十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在一捆下面放“1”,让学生反复观察,说出这个“1”表示1个十。在右边再放1根,表示1个一,通过学生看和教师讲解,使学生形成数位概念。同时,笔者采用儿歌形式,打开录音机,播放童声朗诵的儿歌《拍手谣》并配上音乐,一个10,一个1,合在一起是11;一个10,二个1,合在一起是12;1个10,三个1,合在一起是13……一个10,一个10,合在一起是20。在音乐声中,学生轻声地念着,整个课堂充满了乐趣,使平时学生感到难记的数位及数的组成,通过几分钟的歌谣就掌握了。

数学课堂方法四

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创新思维

组织学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更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比例“这一课前,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办法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生有的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旗杆量……我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呢?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用“量杆子的影子”的办法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碰到了新的问题:在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可以用量杆子的影子的方法来求得旗杆的高度,如果碰到阴天,没有“杆子的影子”,又该怎么办呢?于是学生又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探究,终于有学生想出了用“镜子放在地面上照”的办法。这时,只要量出旗杆根部到镜子的距离、镜子与测量者间的距离、测量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这样,通过“开放”课堂,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激发了少于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合作习惯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老师要学生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活动是快乐的原动力,快乐又是学习的主旋律,只有把学习乐趣融入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更丰富多彩,学生才能把数学课堂变成自己主动的学习的乐园。

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家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可见成功的体验不仅是培养学习的催化剂,更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有力保证。小学生具有好强、爱表现自己才能,展示自我这一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努力创造机会,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我能行”学习心理,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勇气,善于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转化为更强的内在动力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