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饺子夏至面的来历

博学站 人气:7.53K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冬至饺子夏至面的来历,希望能为你提供帮助: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来历

  冬至饺子:

冬至吃饺子,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东汉“医圣”张仲景。说有一年冬天,张仲景做官期满,在告老还乡的路上,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老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耳朵都冻烂了。回到家以后,他赶紧研究了一个御寒保护耳朵的方子,据说这方子是用羊肉、辣椒和其它御寒的药物按药性比例做成馅,用面皮将这些馅包成像耳朵形状的物体(形如今天的饺子),然后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

冬至那天,天气冷得滴水成冰。张仲景便让家人到大街上支上大锅,为穷人施舍他发明的这种药。说来真奇,人们吃了这药,便浑身发暖,两耳生热,耳朵都得到了保护。因为这药的形状像耳朵,功效也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祛寒娇耳汤”。

从那以后,人们按照张仲景的嘱托,每到冬至这天,都做这种饺子形状的药物驱寒保护耳朵。后来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月,这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但“祛寒娇耳汤”人们已经不吃也不会做了。只是把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那饺子馅当然也不再是中药药物了。再到后来,连这事的起源人们也说不清楚了,只是记住了一句话:“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在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河北一带边境,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一年,汉军于冬至这天向进犯的匈奴发起反攻.河北百姓对浑氏和屯氏恨之入骨,为响应汉军行动,他们除去踊跃支前外,还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意思是剥浑氏与屯氏的皮,吃浑氏与屯氏的肉,以求平息战乱,早日过上太平日子.

  夏至面:

农历五月间(阳历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吃凉面(条)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有此地区,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